醫療業 –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用 iPad 打造智慧型行動醫護系統
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創立於 1976 年,為臺北醫學大學第一所附設醫院,奠定北醫大醫療體系臨床服務與教學研究雙向交流的基礎。努力實踐以病家為尊的理念,期許成為國際一流的大學醫學中心。
改變的契機
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醫師以往巡房時,總是面臨同一個問題:在巡房前要先到護理站的電腦上查詢病患的病歷,並以手抄方式記下重要資料,耗時耗力。此外,所有住院醫師的巡房時間相近,護理站電腦數目卻有限,往往發生許多醫師站在護理站前面等待可用電腦的窘境。醫師抱怨電腦數不夠,但護理站的空間有限,不可能再增設電腦。而 iPad 體積小、重量輕、攜帶便利,結合行動醫護 app,可讓住院醫師迅速查閱病歷,不佔空間也不受時間限制,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。
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自行發展行動醫護 app,串接至醫院的資料庫,醫師透過單一入口,就能直接連線資料庫,查看病歷、檢查報告、影像資料等等,方便可攜且易於對病患說明。「現在我們直接走至病患的病床旁,用 iPad 向病患家屬清楚地解釋說明,」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務副院長施俊明醫師說道。當醫師巡房時若剛好遇到病患家屬在場,可直接拿出 iPad 顯示最新病理報告及數據,向病患及家屬解釋病情概況,不用另外與家屬約時間看報告及說明。縮短醫師及病患的距離,改善醫病關係。
雙向溝通
當住院病患的病理報告出現異常情況,可能有致命危機時,過去只能用簡訊通知主治醫師,現在則多了一個管道,就是 app 上的推播通知。系統會設定一個數值範圍,若病患的量測生理數值低於此範圍,就會觸發通知。例如嚴重貧血的病患,若其抽血後發現電解質的鉀離子值急速下降,落在系統的設定值範圍,即發出推播通知,使醫師透過 app 得知病患的病況進入高度危險。這不只是單向通知而已,施副院長表示:「就管理層面而言,我們也能確知醫師已經收到通知。」當醫師在 iPad 上點開訊息,醫院亦透過管理介面即時知曉,確保重要訊息已送達醫師手上不漏失。
針對住院病患,有時主治醫師會需要其他專業醫師的意見,即發出會診通知。若以舊有方式發出會診通知,無法有效確定會診的醫師是否已去診視過病患。現在透過 app 發出會診通知,被照會的醫師在診視病患後,在自己 iPad 上直接回覆意見。主治醫師即可知曉其他醫師已會診及其意見,溝通更即時。
住院醫師亦可用 iPad 來交班。在 app 上叫出病患資料後,直接以點選的方式帶入診斷及處置等重點資料,讓接手的值班醫師快速掌握病患情況。不僅如此,醫師還可藉由 iPad 看到護理師交班的內容。醫師經常得詢問護理師來掌握住院患者的病況。現在,醫師開立醫囑後,便能藉由 iPad 瞭解護理人員何時執行醫囑、是否按時給藥…等等。不用頻頻與護理師確認。
住院醫師的工作內容包括撰寫病患的病例摘要(簡稱「病摘」),交由主治醫師覆核。只要在 iPad 上撰寫完病摘,系統即自動通知主治醫師。主治醫師可在自己的診間利用空檔瀏覽病摘並予以確認。「以前還用紙本方式記錄病摘時,我一定要到護理站上才能查看。藉由 iPad,我不但馬上就知道病摘寫好了,還可以立即查看。」施副院長如是說。
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會議室甚至設置了 Apple TV。當醫師們開會討論時,打開 iPad,就能將相關資料直接投射至大螢幕上。毋需事先彙集資料,而是利用當下最新最即時的病例資料來進行討論。以往若用電腦來進行簡報,還要擔心設備無法相容使用,有了 iPad 與 Apple TV 無縫整合,再也不用費心處理硬體設備的問題。
秀外慧中
談到為何選擇 iPad 而非其他品牌平板電腦作為行動醫護方案的硬體裝置,施副院長妙答:「因為 Apple 看起來比較時尚。」當初評估院內行動方案所使用的平台裝置時,院方希望有足夠的誘因讓醫師願意隨身攜帶。iPad 與身具來的優雅品味,以及可靠的效能,成為雀屏中選的主因。而且,iPad mini 的尺寸大小剛好可以塞入醫師外袍的口袋中,有如量身訂做一般。事實上,院內許多醫師的確覺得 iPad 比電腦更加方便好用。況且,iPad 的核心元件為軟體和硬體提供企業級的安全保護,有助於保障醫療資料的隱私,是再適當不過的選擇。
安心無虞
在 Apple 授權企業經銷商的協助下,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建置了自己 MDM 伺服器。其他的平板系統所採用的 MDM 系統大多採用雲端服務,對注重隱私及安全性的醫護系統並不合適。相對地,Apple 的 MDM 伺服器可以架設在院內的機房,安全性更上層樓。MDM 的管理功能不只為資訊人員省下不少時間,亦為所有人帶來好處。院內便曾發生醫師遍尋不著 iPad 的事件,最後是靠著 MDM 伺服器的裝置定位功能,才找出壓在厚厚一疊文件之下的失蹤 iPad。
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手打造的智慧型行動醫護系統,使忙碌的醫師們迅速一手掌握病人最新狀況,並使院內各方達成有效率的溝通,為病患爭取救命的黃金時機。